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精萃 > 正文

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研究

【来源: | 发布日期:2011-03-08 】

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研究

陈强 徐晓林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在界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要素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主要包括刺激性公共事件、网民共同经验、活跃的关键人物、大众传播媒介和相对隔离的网络空间五个方面。它们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和发展,并且简要分析各要素所扮演的角色,探讨了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识别码]A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界定

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国内学界正逐渐兴起,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杜骏飞直接从本质着手,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本质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抗争是其精神内核。[1]也有学者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实影响,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指在互联网上对事关公共利益或较有争议的事情进行群体性讨论,从而把这股网络力量从虚拟推向现实的一种社会现象。[2]揭萍,熊美保则强调互联网的工具性,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 网中人”利用网络进行串联和组织,公开干扰网中网外秩序,干扰网络正常运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乃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事件。[3]为研究方便,笔者将采用杜骏飞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即网络群体性事件指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权利意识的觉醒,网络群体性事件渐呈增多趋势,对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造成巨大影响。国内现有的研究虽不断增多,但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细致深入地研究却凤毛麟角,无法为相关部门的干预提供有效地指导。为此,笔者试图厘清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演化要素,呈现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的全貌,以促进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干预和引导。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构成

(一)刺激性公共事件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也成为信息或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人们只要愿意可随时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经过讨论、分化和聚合后形成庞大的“自由意见市场”。尼葛洛庞帝更是形象地将网民称为“没有执照的电视台”,人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网络海量信息的聚集更凸显网民注意力资源的稀缺。此外,互联网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聚合同步、异步传播的特征,具有跨地域性的传播结构。在网民的主动作为下,网络上的信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极低的成本扩散到各个角落、领域和群体,实现信息的“广而告之”。也就是说只要受到网民关注,唤起网民共鸣的信息就能够受到网民的极大追捧,并迅速传递和感染至各类人群,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因此,刺激性公共事件的发生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一旦刺激性公共事件引发网民的强烈共鸣,就能迅速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并聚集众多“粉丝”,围绕这一公共事件积极展开讨论,当人们不满足现有讨论或者其他演化要素介入时,网络群体性事件也就开始酝酿和发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公共事件都能引起网民的关注并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当然,作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导火索的刺激性公共事件至少应具备以下特征:(1)事件要出乎意料,超出网民的期望。出乎意料的信息才能受到网民的亲睐。正如卡普费雷指出的那样:“公众自发地重复着大众传播媒介所传送的那些被冠之以‘新闻’的信息。很快,简单的重复变成了解释,从原始事实出发,得出其所牵涉的方方面面,并由此决定公众舆论。”[4]为强调信息出乎意料的重要性,卡普费雷特意对其所说的信息作了补充说明即“不过这个信息必须在人们等待之中,同时这个信息对群体来说又必须是出乎意料之外的。”[5](2)事件触发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这点相当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民在这件事上的集合程度。尤其当发生的公共事件挑战大多网民的个人价值观或者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时,网民为保持“认知协调”,避免心理上的失衡状态,便会采取相关行动以捍卫既有的价值观。(3)事件能够提炼刺激性的标签。网络时代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信息消费方式也逐渐“快餐化”,事件发生后要聚合注意力资源,就必须对标题进行“标签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标签化”字段都能获得关注,所以这就要求事件内容本身能够提炼出刺激性的标签。

(二)网民共同经验

共同经验是网民产生共鸣的前提条件,也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和演化的基本要素。作为一种“凝聚性商品”,其价值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多而增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交流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性软件”(主要包括email,聊天室,博客,维基百科,SNS等支持成组通讯的软件。),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以较低的成本表达观点。工具的多样化使得网民拥有了选择的权力,他们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合适的工具,吸收和分享与自己内在价值体系相符合的信息,参与那些感兴趣的话题,“消费者主权”发挥到极致,网民内部分离为大量的小集团,沉浸在“我的日报”和自我编织的“信息茧房”之中,从而使得大多议题游离在人们“认知的边缘”,未能获得足够的关注。因此刺激性的公共事件要发生作用以致诱发网民的集合行为,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就必须能够持续获得网民的注意力。这时就凸显共同经验的重要性,因为“经验分享能够促进社会互动,让人们拥有和关注共同的话题、任务,不管他们之间是否有共通点。其提供了一种社会粘性,能让不同的人相信他们拥有相同的文化。”[6]

共同经验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网民既有共同成见的激发和塑造,并促成网民对议题形成极端的看法。“我们在寻求比较公正的见解时往往会坚持我们的成见,并且任何对成见的袭扰都像是对世界基本原理的攻击,那是对我们的世界基本原理的攻击”。[7]网民接触到议题时,第一反应便是在脑海里搜索议题中关键人物既有的形象或者类似议题的既有看法,而不是首先考虑议题的内容。这些既有的看法将影响网民对现有议题的态度和行为。需要指出的是每个网民都有一套成见系统(包括既有看法),具体到某个议题上,众多网民的参与也即意味着类型多样的成见系统的作用,然而多样化的成见系统往往妨碍共同意见的形成,也就阻碍网上集体行动的开展。共同经验的作用也就体现在此,它能够整合网民的不同成见,培养网民对某项议题的共同成见,这些共同成见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坚定立场,甚至采取集体行动的强大动力。

(三)活跃的关键人物

关键人物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扩散器。据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手机网民规模年增加1.2亿,达到2.33亿人。[8]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网民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演化过程中发挥者作用,他们当中既有发起人,也有积极参与者,还有围观者,甚至不知情者。事实上,网络群体性事件能量场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部分活跃的关键人物。目前学界对此也有零星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舆论领袖以及网络把关人这方面,并没有细致的研究。为深入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中存在着的关键人物以及他们各自扮演的角色,笔者将引入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流行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认为在三种法则相互作用下,流行潮能够被瞬间引爆。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短时间内受到大量网民的关注,成为网民和媒体讨论的热点话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读为一种流行。在此,笔者主要借鉴的是流行理论的个别人物法则部分。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指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是引爆流行潮的关键,这也是个别人物法则的核心要义。“在社会流行潮中,联系员是社会黏合剂,他们四处传播信息;内行们就是数据库,他们为大家提供信息;推销员则是说客,说服大家根据信息有所行动。”[9]

笔者认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到的这三类人可以很好地归纳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关键人物。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化过程中,内行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各种细节,并提供给感兴趣的网民,最为重要的是为联系员和推销员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条件。当然,内行们的工作不仅如此,“内行们了解内情,也有能力把信息迅速口头传播出去。但是内行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不在于他们掌握了这么多的内情,而在于他们把内情散播出去的方式。”[10]因此内行们还能够在信息传播方式上给予联系员相关指导。联系员的主要职责是将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出去,以扩大信息的受众面,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具体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联系员可以通过BLOG、BBS、QQ、MSN和SNS网站等多种途径传递信息,联系员优势便在于他们活跃于各大聊天室和虚拟社区,结识更多的人。联系员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世界的各种传播工具,从而顺利将信息扩散到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推销员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败。推销员积极采用各种手段说服已经接触到信息的网民加入到发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阵营中来,将他们从游离的边缘人群迅速转变为事件的核心成员,从而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持续高涨。

(四)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催化剂。前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垄断信息的发布,公众仅仅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吸收信息,无法对信息的生产制造发生作用,公众的信息偏好也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新闻从业人员和地方政府成为影响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主要因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扩大了公众在信息发布中的话语权,能够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它们或者成为新闻的重要信息来源,或者成为新闻本身。网络环境下信息超载使得公众逐渐将注意力聚焦到他们认为有意义的新闻事件和信息上来。而公众的注意力资源是大众传播媒介获得认同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此公众的偏好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研究的重点,渐有以公众偏好为中心的趋势,而丧失其自身的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大众传播媒介为争夺更多的受众而一味求新求异,刊载和报道意料之外的信息,并且为刺激公众的视觉,新闻报道的标签化也日益泛滥,这些根据内容提炼的标签不断唤起网民的共鸣,促使网民更加非理性化,积极投入和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社会海量信息的聚集凸显注意力的稀缺性。受制于各种因素如时间、精力等,人们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价值或者意料之外的信息,“我的日报”的兴起便是典型代表。大众传播媒介在追逐公众注意力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扩散的催化剂。卡普费雷用谣言的扩散形象地说明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催化剂作用,“当谣言还只是一个传说,还只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某群人的时候,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谣言即能突然爆发:大众传播媒介用文字为谣言签署出生证书。”[11]大众传播媒介在网络群体性事件扩散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扩大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的受众范围,以不同方式向各个方向扩散;(2)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所持有的信息相互补充,甚至有时候扮演提高信息可信度的角色,从而使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和行动者。

(五)相对隔离的网络空间

相对隔离的网络空间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孵化器”。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初期,需要一个相对隔离的网络平台作为事件当中的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的基地,同时为新吸收的成员提供活动的场所,增强集体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相对隔离其实主要是指隔离不利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因素。网络社会的发达为网民们提供各种场所,“不同的网络空间可以构成不同形态的虚拟社区,异步互动的电子信件、电子布告栏、新闻讨论群组、网络电子布告栏以及同步互动的网络聊天系统等,都可以聚集一群人,彼此交换意见及想法。”[12]笔者所讨论的相对隔离的网络平台更倾向于围绕网络群体性事件专门设立的网站,百度贴吧等,在这里面聚集着大量持相同见解的网民,他们坚信推动和发展事件的必要性并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

具体来说相对隔离网络平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培养更多的核心力量。在这个平台内聚集着大量持相同看法的网民,他们不断挖掘、分享和讨论与事件立场相同的信息,既有的观点得到来自各方信息的证实(事实上这些信息经过成员的集体过滤,与观点相反的信息均被过滤),朝着原有的偏向继续移动,形成极端的观点,继而采取相关行动。群体成员身处这样的“舆论场”中,其原有观点得到加强,信念更加坚定,逐步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推动的核心力量。“当人们身处由持相同观点的人组成的群体当中的时候,他们尤其可能会走极端。当这种群体中出现指挥群体成员做什么、让群体成员承担某些社会角色的权威人士的时候,很坏的事情就可能发生。”[13]这也说明了相对隔离的网络平台的作用。(2)抵御外来观念的侵袭。互联网时代网民能够自由表达观点,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形成过程中也会遭遇反对意见的冲击,动摇新加入的成员,以致其心理上失衡,导致“人才”流失,尤其当新成员处于其他网络社区的时候,因为他必须以个人的力量去面对这些强有力的冲击。而在相对隔离的网络平台,一旦出现相异的观点,群体成员便会对其进行反击,使持相异观点的人在立场上成为少数,继而保持沉默或者选择退出。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作用机制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构成的深入剖析将有利于研究这些要素在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发生作用的时序等等,从而指导我们从全局出发,把握好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导火索的刺激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将大致出现两种情况,或者昙花一现,迅速淡出网民的视线,或者引起网民共同经验的共鸣,获得持续热烈地关注与讨论。因此网民共同经验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演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刺激性的公共事件如果没有超出网民的意料,挑战网民既有的观念,继而引发大多网民心理上的认知失调,也就很难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正如笔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网络聚集是其主要特征。刺激性的公共事件在共同经验的作用下引起网民的共鸣,并不意味着网民都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动和演化的核心成员,尤其在网络群体性事件酝酿初期,少数活跃的关键人物往往成为事件发展的扩散器。正如格拉德威尔所指出的那样,最开始使用新技术的是那些敢闯敢干的“革新者”,受到他们影响的后来稍多一点的那些人叫做“先期采纳者”,随后跟进的大批人群称为“早期大多数”和“晚期大多数”,最后受到影响的是那些“落后者”。[14]这些少数活跃的关键人物也即那些“革新者”,他们当中有内行收集信息,有联系员扩散信息,也有推销员说服更多的人接受信息并参与到行动中来。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加入进来,并采取各种手段将其发展为核心成员,大众传播媒介便是他们常用的工具。当然大众传播媒介本身也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为争夺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他们争相报道意料之外的信息,不断扩大着信息的受众范围,在此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佐证,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当然,要强调的是这些要素均在相对隔离的网络空间这一“孵化器”里相互作用。

四、基于演化要素的“69圣战事件”探讨

正如上文提到的,各演化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贯穿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69圣战事件”便是较为典型的例子。“69圣战事件”作为百万网友集体采取网上行动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起因是韩国演艺团体Super Junior粉丝为领取到其在世博演艺中心演出的免费门票而造成领票现场秩序混乱,并发生踩踏事故。粉丝的疯狂行为经媒体报道后激起广大网民的愤怒与不满,成为“69事件圣战”的引爆点,也即刺激性公共事件。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粉丝为领取免费门票发生踩踏事件会受到网民广泛关注和讨论乃至采取声讨行动,与其激发网民共同经验密切相关。具体到“69圣战事件”上来,网民的共同经验主要是指网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以及对韩国政府和民众的负面情绪。粉丝为韩国艺人而在世博演艺中心造成混乱的行为不仅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而且与部分民众的反韩情绪相抵触。“69圣战事件”的轰动性还在于众多网民参与爆吧行动,以致韩国明星官网、贴吧等不能正常访问和使用。而在这一过程中,活跃的关键人物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随时发布和更新“圣战”的最新进展、成果和行动;运用搜狐微博等直播整个事件过程从而号召更多的人加入。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使得“69圣战事件”为更多网民所熟知,潜在地扩大该事件的动员范围,成为“69圣战事件”发展的催化剂,缩短其规模化的时间。“69圣战事件”官方网站作为相对独立的网络平台聚集大量持相同意见和看法的网民,在这里对“圣战”持反对态度的观点被视为异类,受到群体的谴责和攻击。综上,通过对“69圣战事件”的探讨,也可以发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是上述要素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杜骏飞.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7):76-81.

[2]李金龙,黄峤.挑战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下的政府信息管理[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10(1):38-42.

[3]揭萍,熊美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J].江西社会科学,2007(9):238-243.

[4][5][11][法]让-若埃尔.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译.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P54,P54,P68.

[6][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P69.

[7][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P72.

[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 [EB/OL]. http://research.cnnic.cn/img/h000/h12/attach201006131107080.pdf.

[9][10][14][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P58,P55,P181.

[12]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P103.

[13][美]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P3.

注明:该文发表在情报杂志2010年11期.

责任编辑:wang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