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光明网理论频道专访王国华教授:“撤点并校”是大势所趋但需统筹兼顾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10-10 】

近日我中心王国华教授接受光明网理论频道专访,全文如下:

每到开学季,学生的安全问题都会备受广泛关注,“撤点并校”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2年,很少有政策像“撤点并校”这样从一出台就收到广泛争议,而且随着政策的实施,面临的非议也越来越大。

但是,“撤点并校”在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因操作中的不当,导致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在上学的路上出现校车安全问题、遇到性侵的魔爪、在校生活质量的变动、高学费辍学的现象、教育资金的浪费等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曾表示,撤并村校带来的亲情的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是更值得反省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朗朗书声在很多农村消失,农村越发显得缺乏生气。乡村教师作为乡间的“知识分子”,扮演着无可替代地推崇知识和传播文化的角色,但撤点并校却切割了文化与乡土之间的联系。

那么,“撤点并校”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撤点并校”是吐掉了孩子的未来还是给了孩子一个光明的希望?带着这些问题光明网记者专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国华教授。

光明网记者:在您看来,撤点并校的原因是什么?

王国华:随着农村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农村生源因计划生育而逐年减少,同时大量少年儿童进入城市,农村适龄儿童数量不断减少,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空村化”现象,造成了农村校舍利用率低、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

“撤点并校”的提出是由社会变迁、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等多重因素造成的。为了更加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因此,农村学校必须合并,这并不是有关部门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问题的一个反映,所以撤点并校是大势所趋

光明网记者:撤点并校的出发点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但政策实施以来,却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对此,您是如何评价的?

王国华:虽然撤点并校是大势所趋,但是由此造成了学校集中的现象,上学路途遥远,上下学不方便,产生了交通和安全问题,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问题更加严重。所以“撤点并校”的落实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考虑,要考虑撤校后可能引发的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也要有好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安排。所以,撤点并校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不能简单一撤了之。

光明网记者:撤点并校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您认为应该怎么解决?

王国华: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设施。针对孩子们上学距离远,上下学路途不安全的问题,可以以政府投入为主实行校车接送或实行寄宿制。具体而言,在比较偏远、孩子少的地方实行集中寄宿制学校,由政府投入建设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尽可能提供免费食宿,并招聘大量义工和“爷爷奶奶”参与对学生的照顾和管理,改善学校的教学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少年儿童上学,同时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在经济条件比较好、人口密集的东部地区可以实行校车接送。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设施和学习条件,使学校成为对孩子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责任编辑:xiongweiqiang